章四三二 一些国策(1 / 1)

苏日安回京也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但问题在于,他在离开东江行省的时候,已经交接了工作,只是到了京城之后,还未得到新的任命,现在处于有衔无职的状态,想管也无从入手。只不过,他此次回京,却并非是任期到了。

一般来说,地方长官入京,都是任期到了之后,但苏日安距离其任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只不过皇帝调苏日安进京,是做了完全打算的,不仅提前告知,还安排了继任者前往。

可如果苏日安非要管,也并非没有办法,毕竟其回京之后已经陛见过一次,可以对皇帝提出,亦可以向内阁提出,只不过苏日安一向与申京的官员们没有什么私交,为了避免尴尬,也就没有说什么。

因此,现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也算是有他明哲保身的个人原因。以往的苏日安铁面无私,绝对不会如此,但经过了地方任职之后,苏日安已经有所改变,明哲保身并非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东江行省,以他这种状态和内阁及行政总院各部门的关系,若是贸然提请,只会误事。

当着李昭誉和裴元器的面,苏日安把心中的担忧说了个通透。李昭誉闻言,轻轻点头,表示理解苏日安的难处,说道:“苏大人既是当世名臣,又是孤臣,以目前的身份,确实难办一些。”

裴元器则是说:“旁人你不去找,为何不进我的门?难道我裴元器是为了私人恩怨,不顾大局的人吗?”

苏日安只能告罪,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反倒是李昭誉说道:“裴叔叔也就是得理不饶人,东江的事,他已经帮苏大人你处理的尾巴,再过几日消息传来,一切就不是问题了。”

苏日安万万没有想到会是如此,他以为裴元器就是来兴师问罪的,因此问道:“裴大人是如何解决的?”

“战储仓库的棉花,我调了二十万担去了汉城。”裴元器说道,他用手掰着比较大的菜花和蘑菇,一边说道:“地方上那些行会和申京的期货市场,闹的也太不像话了。今年主要棉花产地,可都是没有天灾,中原产区不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都有增长。无论如何棉花是闹不到这个价格的,说白了就是一群妖魔鬼怪故意炒高棉花价格。

不收拾他们一下,还以为朝廷拿他们没有办法了。”

苏日安也知道其中道理,但这种事,也只有总揽全局的人才能办妥当。而裴元器虽然只是副相,首相是赵铭德,但他却实际掌握着帝国行政系统的实权,而且做事果决,不受寻常势力影响,因此做起来才能算是得心应手。

苏日安正要道谢,裴元器却是抬起手说道:“苏大人,我可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帝国。”

“也罢,总归裴大人救了东江行省的纺织业。”苏日安说。

李昭誉搅拌着蘸料,对二人说道:“棉花现在是紧俏商品,供需并不平衡,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棉花产量才是。”

“据我所知,中原、湖广和两淮,棉花产量依旧不足,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苏日安说道。

“苏大人,你说的这些,我们都明白。但棉花是战略商品,其产地和产量直接关乎国家战略,你可不要中了某些利益集团的阴谋诡计呀。”裴元器提醒说。

“我?怎么可能。”苏日安说道,而裴元器的下句话让他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你要接手国资组的这个时候。”

苏日安诧异看着裴元器,虽然他只是帝国副相,但却是皇帝在内阁之中最为信赖的臣子,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肯定是皇帝已经下定的决心,那就是他的职位已经定下来了,那就是进入行政总院的中枢,成为部长级的高官,不仅如此,他还管着两个部,其地位相当高。

所谓国资组,是行政总院下辖的一个工作组,汇合了两个部门,也就是国有资源部和国有资产部。在帝国行政架构中,如果由帝国副相掌管这类事务的时候,两个部虽然不会合二为一,但却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小组,由副相担任这个小组的领导。

苏日安显然没有这个资历,他只是成为部级长官,甚至连内阁阁员都不是。是担任这个工作小组的副手,同时在两个部门也担任副部长。

而在两年后,帝国内阁会有一次调整,到时候苏日安就可以直接进入内阁了,显然皇帝不仅安排了他的职位,就连他的晋升路线都已经安排妥当了。而在这一次内阁换届之前,国资组的领导就是苏日安眼前的这位副相裴元器。

如果裴元器不把事情说明白,或许苏日安也就不继续这个话题了,既然裴元器连他的个人安排都说出来了,那苏日安只能继续下去,他不再坚持自己不会中计的执拗,反而问道:“裴大人,您能把话说明白一些吗?”

“说明白一些,那就是传统汉地的棉花种植面积,不能无序扩张。在保证各省耕地面积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调整种植面积。”裴元器吃着煮好的羊肉,平淡说道。

苏日安点头,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帝国一直坚持这样的政策。也就是说,海内各行省如果想要提高棉花产量,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的办法,提升单位面积内的棉花产量。而另外一个则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腾出足够多的土地,来种植棉花。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证各行省土地的紧张程度。要知道,海内各行省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但帝国中央政府一直对开垦荒地进行限制,是为了逼着农民进城,进行城市化,或者倒逼着贫苦农民移民其他区域。

事实是,这种政策坚持了几十年,效果非常好。虽然西津、美洲等海外领地,迁移过去的百姓,受到这项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海内人口密集省份周围行省的人口却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分布。

比如在明清战争中,人口只剩下几十万,成都城内都出现老虎的四川行省,就因为这项政策,得到了大量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移民,河南的百姓大量向陕西迁移、西疆地区迁移。河北和山东百姓迁移到辽宁行省和吉林、黑龙江等绥靖区的也有很多。

谷澇/span这些曾经因为战乱和历史因素而导致人口稀少的行省,都得到了补充。

在建国早期,四川行省人口不过百万,短短四十五年,已经超过六百万。辽宁行省刚建立的时候,也就八十万人口,现在也已经超过了四百万,都已经是帝国人口中等规模的行省。

而南方人口密集的行省,也在这类政策的倒逼之下,大量百姓下南洋,甚至远至澳洲去。

问题在于,帝国海内诸行省,并非没有土地,在明清战争中,大量的土地撂荒,此后因为帝国严格的土地管控,导致很多土地都没有开垦。尤其是陕西行省,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聚集在关中平原,陕北广袤的土地,几乎成为了无人区,在大明时代的州府,现在降为了县,县降为了乡或者镇,就是因为,陕北时常发生旱灾,所以在帝国初期,但凡不能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一律被取缔,陕北人口大量移民因为战乱而人口稀少的关中地区。

促进帝国百姓向海外迁移,一向是帝国的国策,这一点从未有过改变。

毕竟帝国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无论是河中之地还是美洲,都是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而那里缺少的就是人。

而苏日安要掌握的国资组,其中国有资源部就控制着帝国所有国有化的土地,其实也就是帝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因为在帝国建立早期,除了明确属于私人的土地,其余的一律划归国有,即便是私人的土地,在帝国建立后,对地主士大夫进行严格的清算,其所拥有的土地也划归了国有。

中原、长江流域,这些都属于当年清算重点地区,私有耕地占据耕地的面积普遍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私有土地占据土地的面积也不超过百分之五。而保持国有资源比重,也是帝国的一项国策。

苏日安知道了这项任命,也就明白了自己的职责,虽然自己现在完全属于行政官员,但当世包公的属性是去不掉的。近些年来,国有资源的侵吞和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苏日安明白,让他掌握国资组,就是要他清理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两大系统。

想到这里,苏日安更加联想到早先在宫正那里听说的皇帝的禅位计划,和后继之君以自己这把锋利的刀,靠反腐赚取登基威望。苏日安感觉,现在自己接手国资组,也是为那个长远计划做准备。

说白了,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不论是国有资产还是国有资源,都是帝国勋贵的利益范畴内,如果他苏日安要在将来对帝国整个系统进行刮骨疗毒,那么先把勋贵清理干净,到时候就会少很多麻烦。

“苏大人,其实东江行省所需的棉花,也并非一定要海内各行省提供。亚欧大陆桥可是要贯通了,来自西疆的棉花可一样合用呀。”李昭誉笑着对苏日安说道。

苏日安也不傻,他说道:“大公子的意思是,鼓励东江百姓向西疆地区移民。”

西疆有的是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而远疆区的河中之地也是如此,但唯独缺少人。早年,向这些地区移民,除了刚刚开拓的时候,帝国以行政力量配合军队大规模向当地移民之外,主要就是海路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当地移民。

从帝国的港口出发,坐上邮轮,哪怕只是到西津的港口,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辗转抵达安置地,可能半年时间就没有了,但如果坐火车,一个月或许就可以抵达目的地。

苏日安听了李昭誉的话,一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逻辑链条,而且他还想起几年前,大公子李昭誉在河中之地的进行的努力。

当时河中之地也在扩张棉花种植面积,非常缺人,但李昭誉认为,所谓缺人,本质上就是缺钱,因此倡导引入了欧洲资本,允许来自欧洲的商人,在河中之地投资建设农场,雇佣帝国百姓种植棉花,并且大规模解禁属于绥靖区的扎萨克,让这些已经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参与到棉花生产之中去。

那个时候,苏日安也刚刚抵达东江行省,对所有有关棉花的新闻都感兴趣,因此对这件事非常了解。

按照报纸上的报道,这种引入外资的政策在当地大获成功,确实加快了人口向当地的迁移,并且提升了当地的机械化水平。当然苏日安也清楚,事实或许没有说的那么美好,但至少是有用的。

苏日安正是想到了李昭誉的这件事,感觉这位大公子是一位实干家,因此很愿意就这件事和他讨论。

“朝鲜半岛上确实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近些年,人口不断向城市里聚集,也开始向关外移民。”苏日安说道。

李昭誉问:“这么说,半岛往外移民,这件事有的搞咯?”

苏日安点点头:“大公子对这件事有兴趣?”

李昭誉含笑不语,这次因为太上皇驾崩,两位公子都紧急结束了在海外的任务,回到了国内。虽然李昭誉面临大婚,李昭承刚刚有了孩子,但私事总是好解决,早有传言,皇帝已经准备正式安排这两位成年皇室子弟在行政系统内工作,进行历练。

裴元器接口说道:“苏大人或许还不知道,大公子也会进入国资组工作。至于移民这种事,应该属于移民局,而据我所知,二公子可能要把移民局的差事管起来。”

苏日安点点头,感觉李昭誉这么问,肯定不是要给自己弟弟捣蛋,相反可能是为其多着想一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