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斗成双绝(五)(1 / 1)

崇祯大明 春秋各半 3149 字 1个月前

在一个合适的年代,画上一张巨大的饼,还是一个几年以后,有能力了,可以验证的大饼。

绝对是会让人疯狂的。

相对于一直在西安府待着的卢象升,画出来的棉花饼子而言,可要高明了许多倍。

崇祯没想过和袁可立的对话能够瞒住其他人,却也绝对不会成为烂大街的秘密。

所有想要拿到崇祯画着的饼子,现在就只能老老实实的按照崇祯的规划来走,要不然就会失去这个能够搭上车的机会。

这也是崇祯感觉到,自己手中清理出来,可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的时候,防止某些人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小心思。

大明要发展。

稳定最重要,错过了现在这种最好的黄金时代,要是把所有的麻烦都堆积给后背,再想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很难了。

崇祯需要的是,有些人能够认清现状的走出去,而不是一直在大明的一亩三分地上折腾。

总共就这么一点蛋糕。

再使劲的折腾,能够多出来一些不成?

想要更多的财富,可以出去抢啊,别讲什么仁义道德,谁能拿到多少,都算是自己的本事。

当然,这些话崇祯不可能说出来。

更不会有任何的一点明示,最多就是引导,然后用一些政令手段,给出一点补偿。

还在为一年三熟的琼州,哀叹不已的袁可立,此时是真的惊住了。

愣神片刻之后,又神经兮兮的左右看了一眼,想要看看有没有人偷听到他和皇上的谈话。

只因他心中明白。

要是皇上说的都是真的的话,那会引起多少人的疯狂。

虽然朝堂一直在皇上的控制之下,军队也是一样,可总会有人用着各种办法,想要去拿到最大的一大好处。

都是张口闭口不谈利益的人,可骨子里,谁会嫌弃自己富有了?

还不是有了还想要更多?

“别怕,周围都是朕的子民,就算听了去,又能如何?”

崇祯瞧着这位颇为可爱的老人,装作满不在乎的说道。

也确如崇祯所言,别看他出行的时候,身边的护卫不多,可暗中保护他安全的,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

袁可立一瞪眼睛,随即反应过来,崇祯能够说给他听,也就并不是多么秘密的事情,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付诸行动。

此时也而不过是借着他的口,向外面传达一个消息,“都安宁点,不然就没机会了”。

也算是给了他们袁家的一个天大的人情。

“皇上可是连老夫也算计进去了。”

想明白了其中的弯弯绕,袁可立叹息一声,知道自己袁家在他走后,是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衰落了。

“你要是不喜欢的话,我还可以换一家,比如说沈家,你看怎么样?”

话说的这么明白,其实就是在给当年那些为了大明出过力的大臣们,一点补偿而已,虽然都是补偿在了后代们的身上。

不过,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

“又在消遣老夫。”

袁可立立刻就不愿意了,既然已经把消息说个他听了,最多以后拉上沈家的人一起就成,可不能放弃这么大的一个人情。

“不过,要是皇上真的想要派人去往天竺的话,大明的这一摊子,就得迅速的解决了才行。”

崇祯竖起三根手指头,晃了一晃道:“三年,最多三年,从西边一路往过去走的话,需要等的时间太久,还是乘船的速度最快。”

他觉得只有积蓄三年的时间,大明的航海技术,才能够普遍跟得上自己得到计划。

移民是个大问题,他可不想最后,因为船不行的原因,失去更多的大明子民,那都是将来要布局天下的巨大财富。

每损失一位,他都要心疼好久。

“也是,现在的海船,和以前的根本就没法比,想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舰队有多威武,和现在的小舢板相比,根本就没办法远行,也就在家门口扑腾两下。”

在登莱,袁可立也是建造过水军的。

而水军的训练,和陆军是两回事,不但周期长,而且需要更多的实战经验才行,要不然也不过是回划船的一群船夫。

在海里捞几条鱼还成,打仗就不要想了。

不过,鱼也是财富,这件事情,皇上也一直在做,只要等到合适的机会,这些开着大型捕鱼船的船夫们,瞬间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为大明开疆扩土的水军将士。

当然。

这件事情还很遥远。

需要准备的事物还很多,大明的内部要平静,周围的一些有能够威胁到大明的势力,也要铲除干净。

不然。

外面在开疆扩土,家里却要遭了劫匪,无论是谁,只要哟想到那种糟糕的局面,都会六神无主。

“那么,皇上什么时候向皇太极发兵?”

经过了连日来的交流和观察,袁可立可不相信崇祯皇帝是一个不记仇的人。

指不定在什么地方憋着坏呢。

皇太极三番五次的攻打大明,因此而死去的大明子民简直不要太多,要是不报复回去,他的名字可以倒着写。

“发兵?暂时不会,辽东那个地方还是很冷的,卢象升不是要去吐鲁番吗?要是有了足够的棉花的话,很快就能够成行。”

实际上吐鲁番,崇祯也在惦记着。

那里面的物资储备可是很多的,别看到处都是沙漠,能够种植粮食的地方也不少。

就是往那边修路,实在是麻烦了一点。

袁可立去过辽东,也知道那个方向是怎样的艰苦。

要是御寒的衣物不够的话,是真的能够冻死人的,曾经的大明可以不在乎死多少人。

朝堂上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关注了也只有自己的利益,还有就是能够名垂青史的机会,现在的皇上可不这样想了。

从这一次,湖广赈灾的力度,就可以看得很出来,皇上是很在乎平民的。

和他们这些只在嘴上说说的人不同。

想到这里,就对南京的那些人默哀片刻。

还行等着皇上服软,或许等着等着,就会等到一副枷锁吧。

随着雍州和冀州两地最先稳定下来,来京师的人就更加的多了,繁华总是最让人向往的。

而且经过来京师的人,回去之后的宣传。

总有更多的年轻人,想要过来看看。

街道上人来人往。

就是少了一些沿街摆摊的小商贩,不过推着车子满街走的流动商人还是有的,前提就是不要堵路。

干净的街道上,小孩子们疯跑着,叫喊着。

随着生活的好转,还有一些对小孩读书的补贴,家庭的负担减轻了,大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出门长点见识。

“今天应该是学校放假了。”

袁可立在高阳县教过书,或许在所有的教书先生中,他可能是年纪最大的一位。

“嗯,放假了,这一次的假期应该很长,不过这些小家伙们可就要头痛了。”

崇祯看着一群欢快的小孩子们,想着而他在另一个世界所经历过的上学时光,最怕的就是下课,放学和放假。

因为那意味着,写不完的作业。

想要出去玩?

不好意思,先得把作业做完,不然老师有的是办法收拾。

“你是说一些学业?”

袁可立自己也是读过私塾的,虽然现在教的东西不一样,可教育的方式却是大同小异。

也就上了中学之后,才会换一个方式教育。

毕竟,那个时候的孩子们也都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引导为主,学业虽然也不能够放下,却只对其中最聪明,也最能学的孩子们多加一点学科。

整个大明要想走的更快,走的更稳当,需要的就是聪明人,而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那种普通人。

当然普通人也一样能够创造极致,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

“是啊,你可能想不到,现在看着这些孩子们,很喜欢读书,要是经过两三年之后,他们绝对会想着回去种地。”

崇祯嘴角若有若无的笑意,让他说出来的话,没有一点说服力。

都知道,读书才有出路,现在则是多了一条路,那就是去当兵。

现在多数的小孩子们,都是为了一口吃的,才想着去学习的,就是家人的浅薄见识,似乎大都也是这样。

只有那些出身不错的孩子们,想的就多一些。

家教影响不同,最后小孩子们对于整个周围的认知环境也不同。

要是这一代小孩子,不知道努力的话,或许到了年长之后绝对会痛恨自己,没有好好的读书。

从而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压在下一代人的身上。

只有袁可立没有办法想到,有免费的书不读,想着回家种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两人走走停停,然后就走到了一处贴着告示的地方。

最醒目的位置,写着招收学员的消息。

崇祯是看不到的,不过有人会替他挤进去看看,然后说给他听。

“桂英办的学校开学了?”

崇祯眉头一挑。

他是知道这个学校的,就是选择见识的校址,都选了好几个地方,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最后因为两位皇后的支持,给出的金元很多。

就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到底建成了什么样子,崇祯只是看过简单的图纸,还真不清楚具体的模样。

只是听说用工很多,也很讲究。

就连名字都变了,从原来的“百工技术学院”,变成了一个叫做“皇家百工学府”的名称。

仿佛只要挂上“皇家”两个字,立刻气质都不一样了。

招收进来的学子们的身份也会不同似得。

“这个学府,培养的全部都是手艺人?也就是说都是工匠?”

不是袁可立看不上工匠,而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工匠的划分,还真的不怎么样。

“是啊,都是工匠,不过现在取消了工匠户籍制度,改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

崇祯得承认,他的老祖宗,弄出来的工匠户籍,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可好的一点就是,把工匠们的手艺,全部传承了下来。

而能够开办培养工匠的学校,崇祯还是独一份。

就是原来的翰林院,都没有现在的“皇家百工学府”的规模大。

袁可立早就知道,现在的皇上是看不上儒学的,可也没有想过会把百工的地位提升的这么高。

难道是想要把墨家的学说,提升出来作为显学使用?

“皇上是喜欢的墨家?”

袁可立试探的问了一句。

墨家的学说,他也看过,相对来说,还是儒学更能够让皇帝喜欢。

“没什么喜欢不喜欢的,我只是想要给大明的子民们多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不是只有做官和种地,才能够吃饱饭,才能够出人头地的。”

多元化的工种,会产生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效应。

单一的土地种植,肯定是会限制一部分劳动力,土地不够用了,又没有手艺谋生,肯定是会有更大的社会问题产生。

要是都一窝蜂的想要去读书做官。

那么其他的工种,谁去做?

长此以往,大明还怎么发展?全部都是做官的,开支又从哪里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没错,可不能弄成唯有做官高,哪怕是正正经经的经商赚钱,养家糊口,那也是本事不是?

搞明白了崇祯的真实想法,袁可立若有所思。

他是知道,在韩爌做内阁首辅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卫道”的计划,虽然还没有展开就被皇上扑灭了。

可因此而延伸出去的思想,还在继续流传。

各个县城,所有的小学,想要招收一点儒生去教书,都没有前去应聘,可见这种保守的风气到底有多坚固。

不过他也知道,这些儒生们也快要坚持不住了。

眼看着,各个小学都还没有读完的人,都被迫着暂时辍学去各个需要的地方做官了,谁不是看的眼珠子发红?

皇上宁愿要一些,自己培养出来的那些,刚刚学了几个字,还懂得一点数算的人,都不愿意用他们,如今也就憋着一口气,看谁先妥协。

至于以前的那些儒生们的福利和特权,肯定是不会再有了。

崇祯看了一圈,围着的人山人海,都是在好奇,这个“皇家百工学府”到底是在教什么东西。

“去个人打听一下,招收的学子,现在有多少了?”

崇祯站在外面看不清里面的状况,只能从数字上,看看大明的百姓们,对于这种工匠手艺的排斥有多大。

此时连工匠学徒在大明都很吃香。

那也都是以前就存在的手艺人,只有更多的人去学,这每一门手艺才能够推陈出新。

也只有工匠的基数大了,他也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分级。

更厉害的工匠,肯定是要享受更好的福利了。

不大一会,前去打听消息的人,就回来了。

“你是说,现在就是看热闹的多,真正报名的没有几个?”

崇祯一愣,事情和他想的都不太一样,难道这些人,都想要回家种地不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