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完美之局(1 / 1)

鬼谷神谋 青虫月二 3256 字 1个月前

第六百三十六章完美之局

晋王此时已经知道,在鬼谷王禅面前,与他勾结的子建根本不是鬼谷王禅的对手,所以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此时的他也就不抱任何希望,而且秦国出兵,如何体面撤兵才是晋王需要与王禅沟通的事。

“说吧,你有什么条件。

既然你都知道了,如此甚好,本王也不必避讳,刺杀秦国使臣与郑国使臣本王都知晓,也正如先生所言,只是为晋国制造一个借口和时势则已。

但本王身为晋国之主,当然也得为晋国而谋,只是未曾想我的对手是鬼谷先生,本王输了,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亏的。

只是此事相信先生不会宣扬出去,毕竟坏了本王的名声,坏了晋国的名声,于楚国也不利。

只要是本王还能接受的要求,本王一定会满足于你。”

晋王朝前走着,有意远离站在他身后的车驾,而且挥了挥手,让赵光信等其它人不要跟上,看着已经远离车驾有二三十丈之远,这才低声回复于王禅。

“在下其实并没有什么条件,只是晋王虽然是初次与在下相识,可却不知我这个人年少自负轻狂,喜欢说大话,可说过之后,却又不得不实现,所以还要请晋王成全。”

“哦,有这种事,可世人传闻,鬼谷先生所承诺之事,好像就算再大,也都实现了,为何此时如此说来,难道鬼谷先生觉得当一个诸侯的臣子不足,想当一个诸侯之主吗?

此事到有些为难,我晋国虽然地处中原,这种事可还没有能力。”

晋王看了看王禅也是有些不解,不想世间之事竟然还有能为难住王禅的。

而王禅年少有为,已是楚国左相,若说在其它列国,就算是成为相国,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未尝不可,就算是晋王此时也得拉笼王禅之心。

若依此推论,那么除了诸侯之位,想来其它的也不会让王禅有兴趣了。

“晋王误解在下了,在下对功名利?还不放在心上。

只是初来楚国之时,曾提出广开国门,接纳并赎回楚国流落的楚人,甚至是一些被贩卖之人,让他们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这些楚人,本来世代生活在楚地,只是因为楚国这些年战火不断,争纷不止,而楚王又疲于应对列国之争,对民生并不专注,所以楚国有百万之众流亡于列国之中,实为列国之中的奴隶。

这些人究原因,还是因为楚国与晋国一直对抗,这一点晋王当然明白,只是晋王身为王候,自然不会体会这些身外异乡的楚国人的心情。

所以我想开发的条件就是,希望晋国能为在下赎回,或者遣送十万在外楚人回楚。

这也曾经是在下对楚王的承诺。”

王禅此时还是把第一个条件说清楚,其实就是履行于当初王禅在朝堂之上当着楚国众臣的面,说为楚国赎回十万楚民之事。

当时只是说说,可王禅却并不会忘记,可若真的依财力来论,王禅拼尽虎踞镇赵府所有家财,也难与实现,况且这种事若是要靠财力赎回,也是旷日长久,一时难与实现。

“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只是此小事,到也不难,但一时之间却难与完成先生之愿。

先生为百姓谋算,本王十分感激,也十分佩服,是本王有小人之心,误解了先生好意,还望先生见谅。

只是光赎回这十万楚民,也需不少财力,我虽为晋王,可也不能独断,若无故撤兵,毫无建树,却还要为先生花巨资赎回十万楚民,不仅有损于晋国国库,还会让我晋国朝臣不满,本王也难与服众。

本王在此问先生一句,此时宋国是否已调派了大军,欲阻我晋国大军撤退?”

晋王虽然体贴王禅为楚民着想的好意,先是答应了王禅,可却又提出自己为难之处,这一点王禅也能理解。

晋国此次空派二十五万大军出征,未打一仗,未攻一城,却匆匆撤兵,反过来却还要为楚国赎回十万楚民,如此赔本的买卖纵然晋王愿意成全,也无法说服晋国朝中大臣,更可况把持晋国的是八大家族,这与楚国有相似之处,却又有所区别。

而最后的问话,晋王是在权衡着得失。

“可以说是这样,也可以说不是这样,但既然王上如此说了,宋国大军自然也会虚张声势,让晋国朝中感受到压力。

若晋王如此为难,不若我与晋国联军大战一场,只是结果怕难如晋王之愿,那时若我楚国再与晋国协议怕就非我鬼谷王禅可以说了算的。

不知晋王可有把握在三个月内击溃我所领的楚国大军以及宋国断后的十万大军。

而且若楚宋夹击晋郑卫联军,郑国与卫国的五万大军,其实反而会成为晋国的拌脚石,光凭晋国二十万大军,对阵前后夹击的楚国与宋国大军,不知晋王是否又有几成胜算。

而且在下还可以透露一点信息给晋王,晋国秘密派了孔夫子前往秦国,本意想与秦国结盟共同以付楚国,这在下并无异议。

只是晋国此谋,却也牵一发而动全身,齐国会如何思虑此事,是坐看晋国称霸而无动于衷,还是会横加阻拦。

而此时秦与晋结盟不成,秦国出兵秦晋边境,而楚国大军已聚结完毕,晋国二十万大军进退失据,那么试想齐国又会如何,难不成齐国会坐失此次伐晋良机吗?

此时你我两国成如此局面,已让晋国四面受敌,想来晋国朝中众臣也会明白此中之势,若晋国不存,何来他们的荣华与富贵。

所以晋国撤兵,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要么顺利撤回,要么在此边境大战一声,败回晋国,想来若能回去一半晋国兵甲该已是万幸了。

可若晋国损兵折将,那么又如何解此危局。

若晋国能全兵而退,那秦国之危自解,齐国也不会轻言兵事,而北方诸候当然更不敢来侵扰一个强大的晋国了。

至于如何权衡,在下当然也不会让晋王为难。

若晋王同意,那么宋国不会阻晋国大军,只要回到宋王当初所倡议的弥兵之盟上,想来宋国既不会与楚结盟,也不会与晋结盟,保持着晋楚缓冲,至少可保几十年的平稳。

而晋王回到晋国自然可以把怨气发在小子身上,发一道召令,驱逐在晋楚人,并且不准晋国世族买卖楚人,这样一来,光是晋国的楚民,又何止十万。

晋王可以不花一毛,就为在下实现了对楚王的承诺,何乐而不为呢?”

王禅先是分析了此时晋国面对的局势,并且把郑与卫的立场分析的十分通透,而且还拉上了齐国以有北方的一些诸侯小国。

这样一来,让晋王听在心里也是一阵阵恐慌,王禅的分析完全是列国局势发展的路数,只要一国陷入困局,那么列国不会援手,反而会落井下石,继而会蚕而吞食,并不会有什么仁义可言。

若晋国与楚国大战,受前后夹击,那么秦国必然攻晋,这样晋国算是三面受敌。

而东面的齐国自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自然会向晋国出兵,以图拓展,以扩大齐国封地。

如此一来,晋国很有可能有覆国之危。

若是时机一过,局势如此发展,纵是王禅也难与阻止。

毕竟这是一个吞没晋国的机会,楚国一直有心称霸,而晋国则一直是楚国的钳制,若能让晋国覆灭,楚王必然会挥军北上。

就算王禅不想与晋国一战,那么也无力阻止局势的发展。

而且最后王禅已经为晋王想好的策略。

若此次晋国无功而返,必然会心有怨气,那么驱逐楚人,也算是对楚国的一种抱复,如此一来,大批在晋国的楚人,自然就会回归楚国,而无须花费一分一文,而晋王也可以向一众朝臣交待了。

“本王此次误听奸人之计,还以为两相得益之事,可未曾想遇到鬼谷先生这样的对手,实在让本王心中恐惧,你的条件,本王答应了,但你也得通告宋公,不得出兵相阻。

至于其它条件,你再说吧。”

晋王是无路可走,没有选择,他作为一国之主,当然还是要为晋国长远考虑,答应王禅这一个小小的条件,可以让晋国体面的撤回,反而算是于晋国立了大功了。

若不然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还会带给晋国覆国之危,这是晋王不愿看到的。

而且王禅知他的难处,连如何应对,如何完成此条件的方法都给晋王想好的,让晋王不会失了颜面,有可下的台阶。

由此可见,王禅的谋算确实已经超出他的应对范围。

而他相信,如此小事,应该并非王禅真正的条件。

“晋王又误会在下了,在下并无它图,并不会再有其它条件,想来宋公也愿意晋国撤兵,若晋国混乱不堪,于宋国也不利。

所以在下只有此条件,也是在下为楚国谋算,若说晋国受敌四方,那楚王必然会觉得此是一个机会。

可列国相处之道,有的时候看似是机会,其实把握不好时势,反而会成为陷阱,就像晋国此次出兵,看起来十拿就稳,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晋国平顺,那在大周北方疆土也会稳定,楚国才有机会安养生息,至于将来之势,将来再说,在下此时也就不好说了。”

王禅是实在的人,不会让晋国太没有面子,也不会让楚国觉得有机可趁。

这也是此时王禅对列国的平衡之道,不会让晋国衰败,以牵制着其它列国,这样楚国才可以进行革兴,这是楚国的外围条件。

而内祸已除,只要晋国撤兵,于王禅而言已是大功,王禅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不会对晋王有过分的要求。

只要晋国撤兵,那么于王禅在楚国这两年的谋算而言,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先生真的没有其它要求了吗?”

“不错,没有了,若有要求,将来有机会再与晋王相见,多有几壶老酒就可以了。”

王禅也是开着玩笑,把这么严肃的谈判变得轻松一些,也是想让晋王释疑。

“你真是一个奇人,能与先生相识,让本王有惊有喜也有惧,可你没有条件,本王却有条件,不知先生可做得了主。”

“晋王的条件,在下当然能做主,晋王是怕你晋国一撤兵,则我楚国却领兵来犯,那么晋国依然难改此局。

可在下在此承诺只要晋国今日就撤兵,那么明日我龙城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晋王无须担心。”

王禅像是别人肚子里的虫一样,他知道晋王所担心的是若晋国撤兵,而楚国却反过来进入郑国或是卫国,与郑卫结盟,那么形势就会反转,晋国一样难解此危局。

可王禅不仅猜到,而且毫不犹疑的答应,这也让晋王更是心惊,对王禅是徒添了一丝恐惧。

“先生真仍神人,此正是本王的顾忌,只是如此好的机会,为何先生会放弃。

若说先生为大周百姓,那么再次一统必然是最佳之选,可为何楚国有此良机,先生却毫不在意,这到又让本王有些疑虑了。”

“晋王尊上,在下先前说过,有些时机看起来是良机,其实却是陷阱,若一国之君不明其中之势,难免会把一国带入危险之境。

楚国受吴国之侵多年,国力尚才恢复,内祸也才清除,只有自保之力,还不具备远征之能。

更何况因此次列国形势之变,吴与越国大战正憨,其结局完全影响着楚国的走向,若是不顾及吴越之势,将来会给楚国带来覆国之危。

懂得量力而为,这也是存活之道,非是在下不想一统,而是此时列国之势尚无一统之机。

楚国若趁此机会攻晋,只会把北方搅乱,得益的只会是秦国、齐国,甚至是宋国,于楚国不会有任何好处。

在下虽然并不会斤斤计较,可在下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如此一说,晋王当可以理解在下为何不趁势攻晋,反而会撤兵了吧。”

晋王一听,手抚着胡须,此时对于王禅是真心佩服。

王禅不会因为一些机会的诱导而轻易作出决策,更不会不自量力。

楚国若攻晋国,只会给其它列国做嫁衣而已。

毕竟楚国有吴越两国牵制,则齐国与秦国则无牵制,而且楚国远征北方,不及秦国直接攻晋,也不及齐国,可以直接出兵占据晋国封地。

而且此时内祸才除,楚国最需要的是平稳。

而若吴与越有一国被吞,另一国则会坐大,这样楚国远兵出袭,就反而会陷入苦战,而给吴越两国之中任一得胜之国机会,所以王禅不会成全于秦国,也不会让楚国陷入危难。

“本王相信先生所说,与先生相谈得益甚多,若它日途经晋国,本王一定尽地主之谊,与先生痛饮一番,在此告辞,还望先生保重。”

晋王也不啰嗦,把事情解决了,直接就对着王禅一揖,转身就走。

此时他的心里是寒意一片,面对如此神谋的王禅,他没有半分机会。

“在下恭送晋王尊上,一路保重。”

此时王禅是是深深一揖,脸上透着微笑,看着晋王远走的身影,心里总算是放下了。

这一次列国之势,错踪复杂,一步有失,就会无法控制。

可到最后,既借外势引出内祸而且清除了楚国内祸,同时也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外围之危,还楚国一个平稳的外围之态,这样楚国就可以实施强国之策,中兴之略。

这也算是王禅能为楚国所做的一切了,达成一个完美之局。

【作者题外话】:这两章对楚国的局势作一个收尾,也从晋国方面来解读此次王禅所借之势,也算是把整个事件写得更加合理。

在列国争伐之中,利益总是相互纠缠,史书上一些因为一些小事而兴兵的,其实只是一个表相而已。

而当初设定被刺杀的只有郑与秦国的两国使臣,其实本来就与晋国的谋算一样。

总体看来,整个楚国风云应该没有什么纰漏了,所有的设定都显得十分合理合情。

接下来将会回到吴越,把白公胜以及反派角色子建、李悝写死,那么整个小说上半部也就结束了。

这一章是完美之局,是相对于列国而言,可对于王禅,从来不会有什么完美的事,完美的大势之局,悲剧的个人。

现在本人正构思下半部分的详细情节,想着加一些玄纪的元素进去,但又怕影响本身作为权谋小说的风格,若有读者读到此章,也可以提些建议。

当然中间会有一个缓冲,就是鬼谷子真正的拜师学艺,会把道德经依个人理解作些诠释,也把前世记忆用无字天书的方式让男主记起,成为真正完整的鬼谷子,还望有兴趣的抓紧跟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