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七 谣言的威力(1 / 1)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在奥斯曼,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是镇压。

实际上,从镇压这个课题层面来说,奥斯曼帝国还是相当有经验的,他们没有直接派遣军队开赴苏伊士,甚至没有让驻扎在苏伊士地区的军队动手,反而是让那些埃及劳工的主人,马穆鲁克们出手镇压劳工暴动,奥斯曼中央政府再出面化解,四万多埃及劳工的暴动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但问题在于,这场暴动不仅仅发生在运河工地,还弥漫了大半个埃及地区,让马穆鲁克出面镇压,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让暴动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最近发生的则是第三次暴动,整个埃及行省都被卷入,涉及了上百万人。

而更大规模的暴动则是与一个谣言有关。在埃及地区,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谣言,说是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印度洋的海水会灌入白海(地中海),让海平面上升至少四米,会淹没尼罗河三角洲的大部分区域。

谣言始于七年前奥斯曼政府邀请欧罗巴的水利专家进行的工程测量,也不知是其故意的,还是技术水平有限,出现了这么一个结果。后来帝国方面建立了运河技术委员会,进行了科学的测量,证明地中海与红海之间没有多少高低差,苏伊士运河连船闸都不用修筑,在帝国大规模为苏伊士运河出资的情况下,奥斯曼很快就相信了,毕竟谁也不认为帝国方面会把几千万白银打水漂去。

可这一次的谣言埃及人找到了一个佐证,那就是帝国对美洲的巴拿马地区进行了工程测量,出来的结果是,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高差有二十多米,但这完全就是以讹传讹,实际情况是,帝国水利工程院的工程师对巴拿马地区进行考察,认为如果开通巴拿马运河,最好应用陆地上的加通湖,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工程量,但因为加通湖高于海平面二十多米,需要修建数级船闸。

只不过苏伊士技术委员会的这群工程师实在是太富有科学精神了,一点谎也不肯撒,他们出具的告埃及人民书中,明确写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高差不是二十米,可能只有五十厘米。这一句实话实说可是要了老命了,埃及人那些对世界有些许了解的精英们相信,既然两个大洋之间存在这么明显的高度差,那么地中海这个只有一个出口的海洋与印度洋之间存在四五米的高度差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谣言止于智者,这些谣言真正流传且被人相信,实际是人为的结果,有人在推波助澜,借机生事。

第一个利用谣言的是奥斯曼帝国,他们希望为苏伊士运河的可行性制造困难,让帝国在股份等方面做出让步。作为埃及地区的主宰,马穆鲁克们也在其中兴风作浪,因为他们不被允许分享运河的红利,奥斯曼强龙还远没有到衰落至压不住地头蛇的地步。相反,马穆鲁克的利益还受到了影响,在苏伊士运河确定开挖之后,奥斯曼在塞得港驻扎了一支规模在六千人以上的军队,完全使用帝国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和军队架构,而这支军队维持成本却转嫁给了埃及地区。

而运河不开通时,一部分商队会沿着苏伊士灌渠前往开罗,然后利用尼罗河航运和亚历山大港前往地中海,而运河如果开通这部分商旅就被截流了。而马穆鲁克想要与帝国合作,建立苏伊士港或者中途市前往开罗的铁路线的提议,也被无视了很久,最终由奥斯曼政府和几个特权商人一起,垄断了这条铁路,把马穆鲁克排斥在外。

一开始,埃及人和他们的领主马穆鲁克一起,争取运河之中的利益,但是随着马穆鲁克开始镇压埃及劳工,埃及人抛弃了马穆鲁克,自发的组织斗争,而埃及地区的天方教更是从中串联,掀起了这场规模巨大的埃及大暴动。

“目前情况就是这样,运河区已经停工了,奥斯曼已经派遣了军队过去,而且他们正在与哈布斯堡、波兰谈停战的事,所以兵力还是相当充裕的。塞得港现在很乱,不只有暴民,就连进驻的奥斯曼军队都有抢劫行为,所以您没有在塞得港登岸是对的。”约瑟最后说道。

李君威轻轻点头,其实他早就预料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只不过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早,原本他以为,就算苏伊士运河地区不太平,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运河开通,产生利益,而利益分配不均。二,奥斯曼结束与欧洲国家的战争,有充足的资源、精力和帝国扳手腕。

其实,苏伊士运河项目本身就存在着两大根本的矛盾。这条运河穿行在西奈半岛上,这是奥斯曼的埃及行省,而埃及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埃及行省的权贵,都没有得到实打实的好处,反而要承担修筑运河的苦役,早早晚晚是要出事的。

而另外一个矛盾就是欧洲强国,这条运河沟通东西方,英国、荷兰、法国等所有的海洋强国都是想插一手,可惜的是,从苏伊士运河的策划到现在工程实施,欧洲主要国家都处于战争状态,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去竞争这块肥肉,因此耍些阴谋,捣乱也是肯定的,别的不说,传播那些谣言的,就有不少来自西欧的商人,英国、法国与荷兰都有牵扯其中。

李君威问道:“赵铭德做了什么?”

赵铭德是苏伊士运河项目的总办,从一开始就在苏伊士地区主持事务,自然也是第一责任人。

约瑟脸色有些为难,说道:“殿下,我个人认为,赵大人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这并非他的责任。实际上,局势已经失控了,这也不是赵大人能解决的。”

李君威道:“我无意责罚他,我只是想知道他是如何反应的。”

赵铭德一直主持帝国在苏伊士地区的事务,从苏伊士灌渠一直到现在的苏伊士运河,他工作兢兢业业,让苏伊士项目非常顺利的,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是赵铭德的权力还是太小了,因为奥斯曼帝国的限制,帝国方面不允许在苏伊士地区大规模的驻扎军队,赵铭德一直想尽办法维持本地的安宁。

在苏伊士铁路修筑期间,他给与埃及来的劳工与南洋劳工一样的待遇,为了让贝都因人这种游牧民族不袭扰铁路,他深入贝都因的部落,刚柔并济,让贝都因人参与工程建设,并且允许他们前往苏伊士港贸易,与愿意和平共处的部落结下了深刻的友谊,而面对那些桀骜不驯的贝都因马贼,赵铭德才采取了不少强硬手段,在其争取之下,奥斯曼的埃及帕夏同意赵铭德建立一支骆驼骑兵,这支一千多人的骑兵配备大量的后装线膛枪和左轮手枪,与赶来支援的哥萨克骑兵一起,席卷了周围所有不服的贝都因部落。

可以说,赵铭德在其能力范围内做到的一切,而运河项目是奥斯曼与帝国两国的竞争,也夹杂着来自欧洲的阴谋诡计,这已经超出了赵铭德的权力范畴,他只能苦苦支撑。

赵铭德很清楚,只要让参与运河修筑的埃及劳工与南洋、东方来的劳工一样拥有相同,哪怕是一半的待遇就不会出现暴动,但这事关奥斯曼在苏伊士运河中的利益,奥斯曼人根本不愿意,赵铭德只能把工程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免互相干扰。即便是这样,赵铭德也为埃及劳工争取到了三个月一轮换,每个月休息五天等待遇,但仍然无法避免埃及人的大量死亡,从而引发暴动。

但是,赵铭德仍然做到了极限,当初在运河开通之前的拉锯式谈判之中,赵铭德就提前防范,按照当初签订的条约,两国负责的工程各自有一个严格的日程表,双方必须按照这个表格实行,假设在某个时间段的任务没有完成,那么就要修改之后的计划,把更多的份额出让给对方。

奥斯曼方面是低估了工业国家的工程能力,在奥斯曼看来,自己一方可以征发至少四十万的劳役,再怎么着也要比中国一方面快才对,而且还不允许对方在本地招募劳工。但是奥斯曼想不到的是,苏伊士运河公司从一开始就订购、租赁了大量的工程机械,这些工程机械的投入让帝国一方的工作效率远远超过奥斯曼一方。

这第三次暴动的发生,席卷了埃及行省,奥斯曼的工程计划是无法完成了,赵铭德一力维持着帝国负责的南部工程的进行。他派遣人接洽埃及方面的暴动组织,防止他们冲击南部工地,着人沿着苏伊士灌渠开粥场,安顿那些埃及劳工,联络贝都因人,组织了护卫队。而赵铭德承担的压力更多来自奥斯曼,奥斯曼人眼见自己停工,也希望帝国一方不顺利,这样双方才能平等。

“约瑟,你派人把赵铭德叫到这里来吧,现在局势已经失控了,这样勉力支持无法改变大局的。”李君威最终吩咐说道。

约瑟连忙派人去做了,说道:“殿下,您还要去伊斯坦布尔吗,我相信,现在的局势下,大维齐尔他们肯定想要见一见您。”

李君威摇摇头:“局势紧张,我可不想见那群家伙,而且,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未必能让奥斯曼满意。只不过,礼尚往来是必要的,我这里有一些原本寄往国内的小玩意,是送给子侄玩的,你待会随我去看看,那个小苏丹喜欢什么,你帮我送去吧。他多大了来着,十岁了吧。”

“三岁!”约瑟挑起了眉毛。

“你们找到了青春泉吗,还能让人变小?”李君威半开玩笑的说道,实际上他知道,奥斯曼的苏丹又换人了。

李君威当年参与了奥斯曼的改朝换代,新上任的那位苏莱曼二世是禁卫军与科普鲁律家族合作妥协后的产物,却也是一个头脑清奇的家伙,他为了自己不成为傀儡,也不让别人抢了自己的苏丹位置,所以在接任苏丹后,趁着禁卫军和维齐尔们在外征战,直接把自己的兄弟、侄子以及成年的儿子全都杀了,这算是符合奥斯曼传统的行为,但也彰显了苏丹的野心。

可是,科普鲁律们的野心更为强大,当苏莱曼二世在对欧战争缓和后,联合部分禁卫军将领,企图消灭科普鲁律时,却意外的死在了女人的肚皮上,连带着一批禁卫军被清洗。苏丹由苏莱曼二世的长子继承,当时那个孩子才五岁,李君威原以为苏丹还是那个孩子,却不曾想,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希腊人,这个女人也是有野心的,想要摄政,并且得到了禁卫军的支持,结果就是摄政太后与小苏丹因为意外失足落水而死,科普鲁律们又支持了苏莱曼二世的另外一个孩子当苏丹,而这个孩子母亲早已死亡,至此,科普鲁律家族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宰。

而约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好处,至少现在苏丹的养母就是他的女儿,约瑟与科普鲁律家族也绑在了一起。

对于苏丹家族来说,这并非什么好事,但是对于奥斯曼来说,这并非坏事,从此之后,奥斯曼走向了第二次科普鲁律中兴,不至于在欧洲与帝国的夹缝之中快速堕落。

约瑟笑了:“现在的奥斯曼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禁卫军的力量遭到了压制,科普鲁律家族的两位维齐尔掌握了这个国家,现在奥斯曼的方方面面都无法绕开科普鲁律,这一点您一定要注意。”

李君威倒是不那么在乎科普鲁律家族给奥斯曼带来复兴,且不说还是刚刚开始,就算是真的复兴又如何,这早已不是人多势众就是强国的封建社会了,正如运河工地上,蒸汽动力的设备击败了几十万的埃及劳工,工业国家对农牧国家也会产生绝对的压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