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缅北风云(1 / 1)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1520 字 1个月前

第637章缅北风云

时值七月,在云南来说,可谓是极为闷热的雨季,李定国奔走至昆明后,走走停停,直到7月末,才抵达大理府。

“孙可望去了哪里?”

李定国浑身被雾气打得湿漉漉的,来不及换一身干爽的衣裳,迫不及待的登上太和城,逼问道。

“回禀总兵,孙可望这斯席卷了府库县库,带着兵马粮草南下,去了永昌府。”

“永昌府?”

李定国一楞,在他的眼神示意下,一旁的亲卫连忙拿出云南的地图,终于在西南角,找到了这块地方。

其位于大理府以南,土司众多,最突出的莫过于腾冲了。

“这厮要去往何处?”

嘀咕了一声,李定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越往南走,土地越荒芜,土司也就越多,卫所越少,缺衣少食,这孙可望去那干嘛?

这是在找死啊!

“等等!”

忽然,李定国眼睛一眯:“我这一路走来,沿着他的足迹南下,说不定就能降服那些土司。”

若是向其供应物资的,那就是投逆,若是拒绝又被孙可望打得头破血流的,那就顺理成章的改土归流。

这方法太妙了。

如此这般,李定国来了精神,在雨季中,缓缓南下,心情也没那么急切了。

孙可望自然不知晓李定国的心思,而是借助雨季,慢条斯理地南下。

他携带着大量的人员物资,沿着官道,缓缓而行。

遇到土司,要么归附,要么物资,亦或者中立,一路上倒是行得迅速。

军队规模超过万人,还有强壮的象兵,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的土司,都不会为难。

当然,就算是馋物资,聚集几万人的队伍,在满身铠甲的西军面前,自然不够看。

脚踏着长草的官道,孙可望远望,附近几里地,都堆满了俘虏和尸体。

各种物资虽然简陋了些,但到底能补充,这让这种离乡的队伍士气振奋了些。

“大王,这里有骸骨,还有生锈的铠甲,武器呢——”

忽然,大将贺九义,扯着嗓子,迫不及待地喊了起来。

“嗯?”孙可望一楞,看着贺九亿惊奇的模样,感觉可笑:“这里除了咱们打了一场仗,哪里还有尸骸?”

“大王,真的有,骨头都脆的很,还有好多武器呢,您瞅瞅——”

贺九义说着,将手中的一把生锈的大刀拿了出来。

其锈迹斑斑,已然不成样子,但依稀能够见到其往日的神采,这是一把上好的官制刀。

“末将找了个地界,让手下挖了几个大坑,准备把这些蛮子给埋了,省得糟践了地,这天气,用不了几天就会发涨,臭气熏天,还带瘟呢!”

“尸体那样多,指不定有多少猛兽过来,到时候也麻烦。”

“嗯!”

孙可望表示同意,这话确实在理。

“这?”忽然,担任丞相的杨长知走了过来,望着这把锈迹斑斑的大刀,直接拿至眼前,细细地抚摸,观察了一番。

在其刀背,见到了一行字样:正统三年制……

“哎!”

杨长知长长地叹了口气,脸色难看,摇摇头,一副感慨万千的模样。

“这是?”孙可望不解。

“正统年间,拢川宣慰司还叫麓川平缅宣慰司,洪武年间,思氏失官,刁氏逐思,正统时,习氏却又被逐。

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发动叛乱,侵占孟养、腾冲等地,朝廷在正统四年、正统六年、正统七年、正统十三年,四次征伐。”

“听说当年,朝廷征发数十万兵丁,以图麓川,死伤不计其数,许多兵士病死与路途,朝廷府库为之一空,虚旷国力。”

“也正是如此,鞑靼人寻觅了机会,于是有了土木堡之变。”

“这麓川那么难打?如今又如何?”

孙可望一惊,忙不迭问道。

“如今这拢川,不过是寻常一土司罢了,天底下哪有长盛不衰的?”

当年的麓川宣慰司,囊括瑞丽、陇川全境及梁河、潞江以西和潞江以东部分地区,还包括今缅甸掸邦的一部分地区,是个强势的傣人政权。

思伦法称“麓川王”,其所统治的“麓川国”,即勐卯龙政权,大有脱离明朝版图而自行独立发展的趋势。

若不是正统年间屡次征战,怕又其一个安南。

这也算是叫门天子难得的亮点,虽然做主的是三杨,但他也盖章了。

杨长知一笑,道:“这官道依旧能走,还多亏了正统年间为征讨思氏,修缮了道路,多年来虽杂草丛生,但整理一番还是能行人的。”

“那便好。”

孙可望一喜。

“大王,过了拢川,就是木邦宣慰司,但如今却被东吁国占了。”

向导叹了口气。

嘉靖末,缅甸吞并了八百、老挝和车里三个宣慰司,万历三十四年(1606),缅军30万进攻木邦,明军救兵不至,木邦失陷。

至此,靠吞噬这些缅北土司,东吁王朝日趋强盛,然后近些年就日渐衰落。

到这时,孙可望才寻觅到了机会,占据东吁王朝为基业的机会。

“东吁国势意衰,孟养、木邦等土司必然不安分,而大王一但发兵,以收复故土为由南下,东吁必然震动,畏惧踌躇。”

“到时候孟养、孟密等土司也会闻风而动,投效者不了道计。”

“只要到了旱季,大军休整齐全,自可发兵阿瓦城,成帝王之基。”

假借明军的旗号行事,这是出师有名,名正言顺,也是有利于军心的事。

此时孙可望南逃,一路上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军心涣散,多受制于家属不得不行之。

大家都明白,这是为滇王逃命,用力而不用心。

而此时,如果孙可望打出收复祖宗故土的旗号,对于军官,以及文人们来说,这是一件正事,好事,大事。

“木邦,也是大明的国土,咱们不算流亡他国,与蛮夷为伍。”

孙可望开始宣讲,收拢人心。

听说自己一直没出国,许多人就松了口气。

因为在大家朴素的认知中,只要还在国内,那还有机会回去,出国就埋没祖宗,魂归他乡了。

抖擞了士气,大军齐步迈向瑞金,拢川宣慰司。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