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海西变故(1 / 1)

孙承宗是五天之后到达京城。一到京城,他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就直奔乾清宫。看着他风尘仆仆的样子,我有些忍俊不禁。这个孙承宗,都年过半百了,还是那么火急火燎的。辽西那个地方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让这位辽西王快马加鞭跑到京城向我汇报呢?

经过这么多天的长途跋涉,孙承宗显得有些憔悴,但从他的眉眼中我却看出了兴奋。看来,辽东确实发生大事了,而且,还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大事。

“恺阳呀!你捡到金元宝了呢?这么高兴。”我打趣道。

“陛下,这比捡到金元宝还让微臣高兴呀!”孙承宗满面春风,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从他满脸的笑容中看到了一丝落寞。难道我看错了!

“海西发生什么大事了吗?”我收起笑容,郑重其事的问道。

孙承宗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陛下,努尔哈赤病逝了。”他的声音有些低沉,我知道,这是他对这个对手的一种尊敬。

我也有些沉默。努尔哈赤确实是一代枭雄,他白手起家,创下了后人难以企及的伟业。可惜……

这世的努尔哈赤比前世早离世五六年吧。前世的他虽然说是死在了袁崇焕的炮火之下,但如果没有孙承宗的布局,袁崇焕又怎会有炮轰努尔哈赤的机会?

仿佛是夙命一样,今世的努尔哈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是死于孙承宗之手。这两位风华绝代的英豪,前生今世都纠缠在一起。

我沉默了好一会,然后问道:“恺阳,建奴现在的情景如何了?”我的心中也有一丝酸楚。虽然,努尔哈赤是我来到这个世上第一个大敌,但我从内心中却恨不起他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曾经多灾多难的民族,他的成长经历,甚至可以和太祖朱元璋相媲美。这是一个可畏、可敬的对手。

孙承宗摇了摇头:“建奴现在的情况很糟糕,努尔哈赤的离世让本就并非铁板一块的建奴彻底的四分五裂。”

“早在努尔哈赤病逝之前,代善就带领自己本部人马不知所踪,阿敏也带领自己的嫡系迁往贝加尔湖一带。也可以说,这两个人的离开是在努尔哈赤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本就身体孱弱的努尔哈赤彻底失去了生机。努尔哈赤死前,命皇太极承大汗位。只是,其他贝勒不服,在努尔哈赤的灵堂前就吵翻了天,最后,兵戎相见。皇太极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建奴的战斗力已十不存一。皇太极显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带领着自己的部下、子民迁徙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

“陛下,如今偌大的海西是一片真空呀!”说到这里,孙承宗明显兴奋起来。虽然,他为对手的离世而有一丝伤感,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把大明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笑了,这个孙承宗,看来在和我耍花招呀。不过,你那点小心思我又怎会不知道。

“恺阿,如果朕猜得不错的话,整个海西应该都被你掌控了吧!”

孙承宗略有尴尬地笑笑:“陛下,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吗?微臣此次前来,就是想向陛下请示一下,该如何处置海西?”

我沉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西是孙承宗打下来的,本应归入辽东。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孙承宗的势力就有点太大了。万一发生点意外,那可就有点养虎为患了。

可是,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让孙承宗寒心!如果会的话,那不管是对我,还是对大明,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头疼。看了看仍然在一脸真诚等待的孙承宗,我有些释然了。孙承宗大老远的从辽东来到京城,肯定有了自己的想法,以他的为人,应该还不屑于为自己谋私利。

“恺阳,你认为该如何处置海西呢?”我试探的问道。

“陛下,海西地广人稀,天气寒冷。微臣斗胆请求陛下让微臣暂时代管海西。”孙承宗语出惊人。

我内心微微一颤,在那一瞬间,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这个孙承宗,难道真得有了野心?我是不是该提防点他呢?

不过,一年皇帝的经历也让我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可惯,我继续微笑地看着孙承宗,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陛下,如今的海西,基本上是‘千里无鸡鸣’。皇太极离开时,强迫所有的百姓一起离开。因此,微臣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移民。从辽东移民是最合理的做法。虽然,海西比辽东更冷,但毕竟,相对来说,辽东的百姓比内地的百姓更能适应这种严寒的天气。一旦海西有了生机,微臣建议陛下在海西设省。”

听了孙承宗的话,我内心不禁有一丝愧疚,看来,这段时间我还是太敏感了。四川和贵阳的叛乱让我有些草木皆兵了。也是,海西那个地方虽然在我看来很有发展的前景,但在这个年代,大部分人都把它当作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又有谁愿意去那个地方作官呢?更何况,由于皇太极的原因,那里只剩下了空城、空村,又怎么可能设立郡县呢?

也只有孙承宗,由于挂着一个辽东王的名义,才能协调辽东与海西,才能让海西重新恢复它固有的生机。

我不知道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也不知是不是会引起孙承宗的疑心。不过,如果我站在孙承宗的立场上去想一想的话,即便他权利再大,有其他想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孙承宗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的后代之中,不能说都是平庸之辈,可也没有出类拔萃之人。他最大的愿望,也应该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平平安安,安享富贵吧!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歉意的一笑:“恺阳呀,你继续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孙承宗轻咳一声:“陛下,微臣此次前来,是想向陛下讨一张圣旨。”

“哦?和海西有关吗?”我有些疑惑的问道。

孙承宗轻轻点点头:“陛下,百姓毕竟是安土重迁。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利益,恐怕他们是不愿意迁往海西的。因此,微臣的意思是凡自愿迁往海西的,每人给地五十亩,免税五年。”

免税五年,这在大明还没有这个先例吧!不过,为了海西的发展,别说免税五年,就是免税十年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